首页 > 正文

小红书上说它“最干净”?记者去了

2025-11-05 15:39:43 | 来源: 中国记协微信
【字号: 打印

近期,河南郑州一家仅有13平方米的“人生意义小吃店”凭借干净、透明、有情怀走红网络。河南日报记者方舟收到线索后前往小店拍摄记录并向“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经历体会。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丨小红书上说它“最干净”?记者去了

本文作者:方舟

锅碗锃亮、信息透明——郑州一家仅有13平方米的“人生的意义小吃店”,前不久悄然走红。我拍摄的一段2分17秒短视频,在视频号、抖音等平台播放量突破200万,转评赞超过10万次。这让作为记录者的我,对媒体转型与内容价值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一)

假期前一天,我轮值于报社融媒调动平台大河云指挥中心,一位同事提供的线索吸引了我的注意:有网友在小红书上推荐了一家名为“人生的意义”的小吃店,称其为“郑州最干净的饭店”。

初步检索发现,不少网友评价其“干净”“透明”“有情怀”。富有哲理性的店名与常见小吃店的定位形成强烈反差,直觉告诉我,这背后或许藏着一个值得讲述的故事。在长假氛围中,聚焦普通人、捕捉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点,这样的内容更易引发共鸣。

国庆当天上午,我在郑州一条背街小巷里找到了这家小吃店。

走进店内,第一感觉——小,真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几盆绿植点缀其间,牙签、筷子、辣椒等调料整齐摆放在架子上。墙上张贴着小店的利润明细、操作工序、原料来源,连食材品牌和进货电话都一一标明。我不禁好奇:这家店的老板,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二)

午餐高峰后,老板终于有了些许空闲。

我走进后厨,提出拍摄请求。见我手持相机,店主大哥只是淡淡回了一句:“拍吧。”

环顾四周,各类原料分装于贴有标签的塑料盒中,一目了然。洗菜池光洁如新,旁边标注着洗菜的三道工序。灶台上的锅碗瓢盆洁净整齐,不见丝毫油污,难怪有网友感叹:“我家厨房都没这么干净。”

但当我询问能否出镜接受采访时,店主连连摆手,不愿露脸。我随即调整思路,采用“口播+视频”的方式,还原这家小店的独特之处。制作过程中,我尽量保持语调平稳、语言平实,避免主观渲染,力求呈现小店的真实样貌。

我在交谈中得知,店主名叫张海峰,初中学历。店名“人生的意义”源于他的一个梦想——开一家能容纳百人的饭店,邀请道德高尚者分享经历,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他还无意中提到一个细节:多年前,他曾在小店对面的墙上写过一行字——“我们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那行字虽早已被抹去,却成为我理解这家小店的“题眼”。

干净、规范、透明、真诚,还带着满满的书卷气。他的坚持,让我动容。

视频制作完成后,全媒体编辑同事协助优化了更具网感的封面与标题。10月3日下午,该视频在河南日报视频号、抖音号及学习强国河南平台同步上线,互动数据迅速攀升。

网友评论纷至沓来:“老板给河南人争光了”“什么事情做到了极致,就是经典”“胖东来的理念无心之人学不会,有心之人不用学”“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具象化了”……

令我欣慰的还有网友对媒体的肯定:“店很赞,报社也很有眼光。”优质内容的识别力,正是媒体赢得信任的关键。在大河云平台调度下,全媒体编辑部、新闻评论中心、大河网、大河报等也相继跟进报道与评论。

(三)

回顾这次短视频报道实践,我有一些体会:

第一,互联网虽线索丰富,但唯有亲临现场,才能捕捉到“活鱼”。若仅依赖电话核实或二次创作,内容可能有流量,却难以带来沉浸式采访的真实与生动。

第二,无论文字还是视频,客观平实是根本。以平视的眼光记录“凡人微光”,自能打动人心。

第三,优质内容不惧时长。我曾担心2分17秒的视频是否过长,但数据与反馈证明,只要题材打动人、开头吸引人,观众是愿意沉浸其中的。

这次尝试也给我一个深刻启示:“讲述型新闻视频”或许是文字记者视频化转型的一个可行方向。善于用文字讲故事的记者,同样可以在实地探访、人物特写、文化解读等题材中,凭借敏锐的新闻嗅觉、准确的价值判断、平实的叙述语言,在众声喧哗的短视频平台中开辟一方清朗而有深度的表达空间。

责任编辑: 陈梦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