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连续两天直播报道《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全系统成功试运行》,总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记者张娜向“我在现场”来稿,讲述此次直播经历。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丨领导灵魂拷问:你光拍得好看有啥用?
本文作者:张娜
国庆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直播团队奔赴甘肃酒泉瓜州,记录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全系统试运行。
在戈壁荒漠完成一场高质量直播,并非易事。
(一)
9月17日,我们来到甘肃酒泉瓜州为直播踩点。视野里,整齐排列的镜面将阳光反射向远处的吸热塔,形成无数道汇聚的光束。
场景壮观,拍摄却并不容易。戈壁上的7级大风说来就来,我们裹紧防风外套,沙子仍像长了脚似的往衣里钻;无人机刚起飞就被大风拽着往外飘,我们追出三公里才把它追回。同事打趣说,再晚一步,它怕是要在戈壁里“叛逃”了。
这次,我们带着以往报道大国工程的成熟经验——3到5人的编辑组、5人技术组,提前拍好采访、剪好动画,反复打磨“一镜到底”等镜头,力图呈现如银色海洋般的壮阔画面。
可制片人一句话问住了我们:“光拍得好看的有啥用?观众能看懂‘光热储能’牛在哪儿吗?”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把大家浇醒了。
是啊,光顾着追求画面震撼,却把直播的“魂”弄丢了。观众看到这片镜子阵,顶多觉得壮观。可它们怎么把光变成电?怎么储存?怎么输送?这些最该讲清楚的事,我们反而没拎明白。
懂行的人调侃:光热储能无非是“烧开水”。但如何在直播中把这“烧开水”的过程讲清楚、让观众看得懂,对我们来说才是真正的挑战。

“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的远景。
(二)
9月30日的实景演练中,问题接二连三地出现。
首先是直播点位几乎被全盘否定——主机位对准的西塔熔盐罐平台,在画面里只剩一堆交错管道,毫无气势;新选的点位又处于镜场“洼地”,拍不到镜场全貌。
视觉上怎么突破?会议室里一片沉默,只听得见窗外的风声。新媒体预告早已发布,明天就是正式直播,点位、架构、方案却都得推翻重来。
更大的压力来自制片人。“垫播短片全部不用!”他提醒我们,“直播的魂,是陪观众一起等、一起看。你什么都剪好了,把观众当傻子啊?”
我们决定彻底转变思路:记者现场挖细节,无人机实时拍摄。这意味着,明天直播开始前,我们需要在半小时内完成捕捉晨光、重拍开场、磨合机位、衔接画面等一系列工作。

无人机飞手在捕捉天光微亮的实时画面。
(三)
10月1日6点半,气温接近0℃,风裹着沙子砸在脸上生疼。记者在寒风中反复走位、背词;技术组一遍遍检查设备,生怕在关键时刻出现闪失。
但意外还是来了:信号突发故障,话筒失声。
“再调一次!”直播倒计时几分钟,导演朝着对讲机喊。所有人的心都悬着。直到最后一分钟,地方站的老师顶着风沙换好话筒线,危机才得以解除。
8点30分,直播准时开始。定日镜的金色光芒洒在记者脸上,无人机平稳跟随,熔盐颗粒清晰可见,数字动画与实景无缝衔接。一切都进行得如此完美,监视屏后的我们不由屏住呼吸。
最惊喜的突破,来自那台挂在无人机上的红外热成像镜头。
准备阶段,我们尝试过工程师画图、3D动画,都没能说清楚储热罐里的门道,是技术组的老师灵光一现,大声提议:“让无人机挂个红外镜头!”正是这个“没试过的大招”,让看不见的能量转化过程,真实呈现在观众眼前:吸热塔温度从约360℃升至372℃。光的能量,第一次被“看见”。
我们终于讲清楚“烧开水”的完整逻辑——定日镜的镜阵将阳光反射至吸热塔,加热塔内的熔盐;高温熔盐通过热交换将水转化为蒸汽,最终推动汽轮机组发电。

红外热成像镜头实时捕捉到光热能量转化的过程。左图为红外热成像镜头,右图为吸热塔实时画面。
(四)
直播结束后,我们一条条翻看评论区:“终于看懂了!”“这不就是个巨型充电宝吗?”“中国新能源,硬核!”
那一刻,所有坚持都值了。
哪有什么“标准化秘籍”?不过是一群人,在戈壁滩上和风沙较劲、和流程较劲、和自己的经验较劲,只为让观众不光看个热闹,更能看懂门道。
27000面定日镜仍在逐日转动。我们也在不断自问:下一次,如何与观众一同捕捉更多“原来如此”的瞬间?观众要的不是机械式科普,而是透过我们的镜头见证奋进的中国——这,才是我们记录时代的真正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