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装得下公文包 也容得下背篓 重庆“背篓专线”:一场民声与民生的“双向奔赴” | 参评项目 | 新闻专题 (新媒体) | ||||||||||||||||||||||
字数/时长 | 4600 字 ; 00时16分50秒 | 语种 | 中文 | ||||||||||||||||||||||
作者 (主创人员) | 易华、姜音子、宋卫、李欣蓓、张质、解小溪 | 编辑 | 周秋含、康延芳、郭于浩 | ||||||||||||||||||||||
原创单位 | 新重庆客户端 | 发布端/账号/媒体名称 | 新重庆客户端 | ||||||||||||||||||||||
刊播日期 | 2024-05-28 07:00 | ||||||||||||||||||||||||
作品网址 | https://h5.cqrb.cn/play/D1LT8KIe | ||||||||||||||||||||||||
是否为“三好作品” | 否 | ||||||||||||||||||||||||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 主题重大。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重庆考察时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重要论述,强调重庆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作品聚焦的“背篓专线”,正是这一重要论述的鲜活体现。 导向鲜明。2024年3月,重庆乘客早晚高峰携背篓乘地铁一事引发全国热议。采编团队主动跟进、客观报道,深入剖析事件全貌,引领舆论导向,化解争议,彰显城市开放包容。 创新呈现。作品以沉浸式方式,从轨道车厢到村民田间地头,深入采访轨道管理方、乘客、菜农等,展现相关部门治理之道、市民包容声音、菜农增收致富等情况。全景展现重庆在城市治理中的典型经验,重庆“背篓专线”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重要论述的生动体现。 | ||||||||||||||||||||||||
社会效果 | 作品在新重庆客户端首发,并经全媒体平台推广,很好地引导了舆论,不仅化解了质疑声,更传递出重庆努力用“民生温度”提升城市“幸福指数”的暖心实践,具象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具有丰富感染力、影响力,受到用户广泛欢迎和转发,全网曝光量超2250万。许多网友在专题留言“为‘背篓专线’点赞”“呼吁‘背篓专线’推行到全国”“这才是发展的意义”。专题上线后,部分在渝高校将其作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媒介案例用于教学;有业内同行点评作品“通过‘背篓专线’展示了城市包容形象和城市精神,角度巧妙,有深度,又有高度”。 | ||||||||||||||||||||||||
传播数据 |
| ||||||||||||||||||||||||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 作品主题鲜明、选材典型。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重要论述,而重庆“背篓专线”正是一次“民生为大”的鲜活实践。在“背篓专线”事件初期引发争议时,采编团队积极发挥主流媒体优势,主动引领正确舆论导向,深入一线挖掘报道“背篓专线”事件全貌,报道视角从专线车厢到沿线村落再到背篓菜市场,深挖城市治理理念、村民致富增收故事,深刻展现了重庆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 | ||||||||||||||||||||||||
pagebreak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二维码
作品标题:装得下公文包 也容得下背篓 重庆“背篓专线”:一场民声与民生的“双向奔赴”

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