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一张迟到90余年的“结婚照” | 参评项目 | 通讯 (新媒体) | ||||||||||||
字数/时长 | 1369 字 ; 0时2分9秒 | 语种 | 中文 | ||||||||||||
作者 (主创人员) | 胡萍、胡宇浓、熊祖颐、查婧雨、肖力民 | 编辑 | 张文娟、罗彩华、万雨欣 | ||||||||||||
原创单位 | 江西日报社江西新闻客户端 | 发布端/账号/媒体名称 | 江西新闻客户端 | ||||||||||||
刊播日期 | 2024-12-03 20:20 | ||||||||||||||
作品网址 | https://www.jxxw.com.cn/content_html/html/55/p/pc/2024/12/133010318.html | ||||||||||||||
是否为“三好作品” | 否 | ||||||||||||||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 江西于都百岁老人段桂秀是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的、赣南革命老区唯一健在的红军烈士遗孀。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记者深入于都采访,报道了“段桂秀一生守望红军丈夫”的故事,2024年初在江西新闻客户端推出后,感动全网,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孟祥斌烈士的遗孀叶庆华看到报道后,被深深感动,在孟祥斌忌日这一天,带着一幅段桂秀与红军丈夫迟到90余年的“结婚照”的手绘画像,从外省赶至于都,送到段桂秀家中。记者得知消息后全程追踪采访,推出该篇报道。 报道通过图文、视频等新媒体手段,生动再现送画像现场的感人瞬间,展现出烈士遗孀间的情感共鸣,使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 ||||||||||||||
社会效果 |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该报道的推出意义重大、传播广泛。作品内容鲜活、角度新颖、描写细腻、富有感染力,央视新闻、中国之声、北青网、极目新闻等近百家主流媒体纷纷报道转载,累计阅读量过千万,较好地弘扬和传播了长征精神。 之后,叶庆华联合于都县和全国多所高校志愿者,发起为烈士画画像活动,于都县相关部门将“为烈士画画像”列入工作清单。2025年清明节前夕,于都县举行捐赠仪式,叶庆华和志愿者将百幅烈士画像送给家属。江西新闻客户端推出后续报道《从此,你们不再只有名字》,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解放军报客户端、中国军网、潮新闻等媒体平台转发,再次掀起致敬英烈、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潮。 | ||||||||||||||
传播数据 |
| ||||||||||||||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 1.获第32届江西新闻奖一等奖。 2.主题重大,人物典型,故事性强。以生动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精神内核,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情感场域。通过具象化的故事表达,将革命先烈的精神信仰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追求进行了有机联结,实现了历史记忆的当代转化。这种故事性的叙事不仅增强了文本的传播效力,更在深层次上完成了集体记忆的唤醒与重构。 3.共情传播,传递浓厚情感温度。通过两名烈士遗孀之间的故事,实现了共情传播,弘扬了主旋律,体现了时代风貌。作品突破了传统宏大叙事的手法,展现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表达,推进了红色基因传承,是一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4.传播广泛,正能量激励作用明显。在全网营造了满满的红色正能量,广大读者在深度的情感共鸣中受到精神洗礼。如今,为烈士画像的活动还在持续,社会效益显著,激励大家弘扬英烈精神、关爱烈士家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 ||||||||||||||
pagebreak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二维码
作品标题:一张迟到90余年的“结婚照”

通讯:一张迟到90余年的“结婚照” 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