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洋记者”新疆产业观察

2025-10-21 10:25:22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洋记者”新疆产业观察

体裁

系列报道(新媒体)

作者

(主创人员)

孙志平、李自良、孟娜、曹志恒、穆序尧、杲均丰、刘雨田、宿传义

编辑

集体

原创单位

新华通讯社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新华社优兔官方账号等

字数/时长

0时15分38秒

语种

英文

刊播日期

2024-10-13 到 2024-10-16

新媒体

作品网址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231325?d=134da75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234140?d=134da77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235761?d=134da78

是否为“三好作品”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这是一组中美博弈背景下涉疆舆论战中的精品力作。一段时间以来,美西方炮制出“强迫劳动”的不实之词,对我新疆棉花、辣椒等产业进行制裁,其险恶用心是阻碍我新疆产业发展,抹黑我新疆人权事业成就。   新华社这组由中外记者组成的融合报道小分队在新疆田间地头深入调研、践行“四力”,对种棉农民、农机操作手,产业工人、工厂运营者等产业一线人员采访跟拍,以丰富的镜头语言,讲述全产业链条农业机械化故事,以及产业发展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工人农民收入的故事。   中外记者共创内容,创新表达,“洋记者”向海外讲述自己真实感受也是这组短视频的鲜明特色。这使报道对外针对性强、故事性强、贴近性强,巧妙回击美西方不实指责,使谣言不攻自破。

国际传播效果

  这组视频播出后在海外社交媒体收到海外网友许多正向留言。很多海外网友不仅表达了对新疆的向往,还指出了美西方对新疆产业打压的虚伪及不正当性。这组视频通篇没有提及美西方炮制的“强迫劳动”等不实之词,但通过生动的故事、无可辩驳的事实数据、丰富的镜头叙事取得了很好的驳斥美西方不实之词的效果。   这组视频全网总浏览量约2000万,海媒总浏览量约300万,互动量超7万,英文版视频被LINE TODAY等境外主流媒体采用,对外传播效果积极正面。视频播出后引发海外网友广泛点赞留言,网友纷纷积极评价“这才是真实的新疆”“新疆没有强迫人劳动,是采棉机在劳动”“中国政府在产业安排各方面都十分到位”。

传播数据

新媒体传播平台网址

1. https://www.facebook.com/XinhuaNewsAgency/videos/globalink-how-gobi-desert-turned-vineyard-in-xinjiang-helps-farmers-thrive/513057601698174/ 

2. https://www.facebook.com/XinhuaNewsAgency/videos/globalink-how-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spices-up-pepper-farmers-lives-in-xinji/1459350378068547/?_rdr 

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bPiKHK2hz4 

阅读量(浏览量、点击量)

2000万

转载量

80家

互动量

7万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洋记者’新疆产业观察”系列微视频,通过和“洋记者”一起到新疆一线践行“四力”,创新表达,借嘴说话,正面讲述了新疆产业机械化促农民增收故事,有效反驳美西方炮制的“强迫劳动”不实之词,在海外产生重要反响,在我涉疆舆论战、认知战中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是近年来涉疆报道国际传播的成功案例。

pagebreak

集体人员名单

作品标题:“洋记者”新疆产业观察

编辑:孙志平、孟娜、穆序尧、刘雨田、李琴、尹乐、刘若诗、洪靓、曹莹、王厚原、张楠、林琳、李紫薇、李自良、曹志恒、熊聪茹

 

中国新闻奖获奖系列报道作品完整目录 

作品标题:“洋记者”新疆产业观察

序号

单篇作品标题

体裁

字数/时长

刊播日期

刊播版面

备注

1

How Gobi Desert-turned-vineyard in Xinjiang helps farmers thrive (“洋记者”探访新疆戈壁荒滩上的葡萄“绿洲”)

视频

5分19秒

2024-10-13

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

代表作

2

How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spices up pepper farmers' lives in Xinjiang (“洋记者”看新疆椒农的红火生活)

视频

4分51秒

2024-10-15

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

代表作

3

Foreign journalist explores tech-powered machinery in Xinjiang's cotton fields (“洋记者”看新疆棉田里的“科技范”)

视频

5分28秒

2024-10-16

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

代表作

pagebreak

  翻译稿:

  “洋记者”探访新疆戈壁荒滩上的葡萄“绿洲”

  正文:

  【出镜】新华社记者 祖赞娜

  "想喝一杯霞多丽?马上就来!或者你更喜欢红酒?来杯赤霞珠或是美乐怎么样?"

  【出镜】新华社记者 祖赞娜

  这里既不是法国的勃艮第,也不是美国的纳帕,这里是中国新疆的焉耆。

  在这里的葡萄园,你能品尝到上百种获奖葡萄酒。

  看着眼前这些郁郁葱葱的葡萄藤,你或许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片葡萄“绿洲”曾是一片戈壁荒滩。

  【解说】

  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地处北纬42度,系北纬30至50度之间的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地带”。

  这里全年日照时间近3000小时,年平均气温8.5摄氏度,为酿酒葡萄种植带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历经20年发展,焉耆回族自治县目前已形成10万亩酿酒葡萄种植规模,涵盖27个品种。

  许多酒庄也不断涌现,为当地人和内陆省份的求职者提供了就业机会,其中就包括伊卜拉伊木·图尔贡和阿提古丽·伊米提。

  这对夫妇来自新疆南部的喀什, 今年都是30岁。他们在焉耆一家酒庄已工作了两年,主要负责种植和采摘葡萄。

  【同期】伊卜拉伊木·图尔贡 阿提古丽·伊米提 农民

  "我的一个老乡推荐(我到)这里(工作)。这里条件(更)好,我们(在)这里(工作)一年后,把丫头(女儿)也带来这里上学。这里的收入好,老婆和我这里干了现在两年了。(每年)3月到11月,我们收入6万到7万。”

  【解说】

  这对夫妇过去靠在家乡的村子里种植玉米、棉花等农作物为生。

  他们说,随着新疆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他们可将农活留给家人,去寻找工资和工作条件都更好的工作。

  【同期】伊卜拉伊木·图尔贡 农民

  这里条件也好,我们的工资也高,收入也多了。吃的也好,这里我们的宿舍也好,公司每次节日(会举办活动)我们也参加活动,把孩子和家里人都(可以)带过来参加,所以我们也高兴。

  【解说】

  谈到未来,伊卜拉伊木充满期待。

  【同期】伊卜拉伊木·图尔贡 农民

  有可能(在)这里买房子,(把)爸爸妈妈也带来这里。

  (我告诉他们)我们上班的地方条件太好了,还有我们见面也方便,所以(到)我们那边去,你们(可以)好好休息,我们干活。

  【解说】对这份工作感到满意的不只有伊卜拉伊木。

  【同期】彭先玉 四川德阳农民

  我们是2014年到新疆来的,我和我老公,(和)20多个老乡,一直干到现在。到11月(工作结束后)我们就回去带孙子。这边(收入)可以,老板也好。

  【解说】

  除了像伊卜拉伊木和彭先玉这样的种植和采摘葡萄的劳动者,酒庄葡萄园里许多农活都可以靠机械完成。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及葡萄的质量,酒庄也在不断进行智能化升级,以更好管理其2800亩(约为187公顷)葡萄园。

  【同期】焦志谦 天塞酒庄种植公司总经理

  这几年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我们也做了一些智慧农业,(比如)我们葡萄要浇水,这些都是用手机APP来控制。(我们)有微型的气象站来监控当地整个葡萄园的气候,(根据)你的气候条件、土壤的条件,用手机APP专门来监测它,以它为依据指导你去管理。

  【解说】

  为了对戈壁贫瘠的土壤进行改良,并节省葡萄收获后从葡萄藤上清除叶子所需的劳动力,酒庄还引入了羊群。

  【同期】焦志谦 天塞酒庄种植公司总经理

  我们看到羊,等葡萄采完以后20天以后会放(它们)出来吃叶子。不(给羊)吃掉也是浪费了。(羊)把叶子吃了以后,产生的粪便来发酵起来形成有机肥,再给它施到葡萄地里面,(这形成)一个生态循环。

  【出镜】新华社记者 祖赞娜

  除了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酒庄还不断推动葡萄酒产业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同期】刘昕 新疆天塞酒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文旅这块我们现在建设的家庭公寓式的酒店,能够容纳大约是150人的住宿,带动当地的农民就业。

  【解说】

  很显然,葡萄园的工作人员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有满满的获得感。

  通过巧妙利用羊群,葡萄种植的可持续性得到提高。在这一生态循环中不仅减少了劳动力,也改良了土壤,这也成为葡萄园成功的关键之一。(完)

 

  “洋记者”看新疆椒农的红火生活

  正文:

  【解说】

  提到辣椒你最先会想到什么?是墨西哥莎莎酱?印度咖喱?中国火锅?甚至是,美国乐队?

  【出镜】新华社记者 祖赞娜

  或许令你意想不到的是,辣椒可以用来制作化妆品,特别是口红。为菜肴提味的佐料如何成为为口红增色的关键原料?我们来到地处中国西北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的一片辣椒农田来一探究竟。

  【解说】

  新疆是中国重要的辣椒产区。焉耆县位于新疆中部,焉耆盆地腹心。这里日照充足、水土光热资源丰富,为辣椒种植提供了理想气候。

  一般来说,农民在4月到5月期间种植辣椒幼苗,在9月到10月左右进行采收。兰志忠是一名当地农民,他从2014年开始种植色素辣椒。

  【同期】兰志忠 辣椒种植户

  我今年种了200亩地, 150亩地辣椒,现在辣椒基本上采摘完了,平均亩产可能都在600公斤以上。

  色素辣椒品种特别多,我们种了好多,这种比较好一点,它能抗病,色泽也好一点,各方面产量也高。

  【解说】

  色素辣椒晾晒后,会进入市场销售。其价格取决于辣椒的色度,通常红色越深,价格越高。

  【同期】兰志忠 辣椒种植户

  一般辣椒像这种颜色发黑红的品质就好一点,还有结的软的,像这种它就不行,像这种品质特别好。

  哪个地方人都说这个地方辣椒特别好。(我种的辣椒)都收掉了,供不应求可以说。

  【解说】

  近年来,新疆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也包括辣椒种植业。

  【同期】兰志忠 辣椒种植户

  现在基本上都是用高科技的技术,现在采收机特别好,采这个辣椒,你看原来草杆都特别多,现在基本上都没有了,就这么干净。

  新疆地区采收机特别多,我这儿120亩地就收了一天半。人工要采的话没有50个人采10天都采不完。辣椒采收基本上都是机械的,移苗也有栽苗机直接栽。机器栽快得很。

  【解说】

  艾孜提江·艾买尔是当地一位辣椒采收机驾驶员。

  他对这份工作很满。农业现代化使这一职业的出现成为可能。

  【同期】艾孜提江·艾买尔 辣椒采收机驾驶员

  2014年的时候我开始开收割机,一年开两个月,挣钱也可以,一个月(挣)2万,两个月4万块钱出来了。机子干活快得很,一天100亩地能干完,我也很高兴,我两个月(能收)3000多亩辣椒。

  【解说】

  农业机械化及种植优良辣椒品种有助于提高产量,从而为新疆的辣椒种植户带来更多收入。

  【同期】王文成 辣椒种植户

  机械采收就要节约好多成本。现在洒药、除草都是无人机,让植物长得更好。产量提高,色价提高,收入就比以前翻一番。今年辣椒产量在700-800公斤(每亩),收入应该是2000块钱左右,一亩地纯收入。

  【出镜】新华社记者 祖赞娜

  在焉耆,成吨成吨的辣椒经采收、晾晒后会用来提取一种广泛用于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的天然色素。当地人也称这种辣椒为“口红辣椒”。

  【解说】

  当地专门生产辣椒红素等天然提取物的公司,与农户、合作社和工厂紧密合作。这种合作模式贯通了从种植到加工的每个生产环节,确保供应链的无缝衔接,使当地农户直接受益,让成千上万的农户增收。

  焉耆广阔的辣椒农田让人们看到,农业科技创新如何给这个地区带来改变。(完)

  

 “洋记者”看新疆棉田里的“科技范”

  正文:

  【出镜】新华社记者 祖赞娜

  新疆是中国最大的棉花产区。这里广袤的棉田近期迎来采收季。科技如何助力棉花采收?

  【解说】

  在新疆库尔勒市普惠乡,采棉机马达轰鸣,来回穿梭于广阔的棉田里。当地的棉农既期待、又满足。这是他们收获劳动果实的季节。李国照就是其中之一。

  【同期】李国照 棉花种植户

  我自己总共种了有四五百亩地,今年棉花应该在(亩产)450(公斤)左右。比去年增产了大概40-50公斤。我在这个地方种了二三十年了,年年感觉都挺不错的,棉花种出来的品质要好一些。

  【解说】

  操作大型采棉机的技术人员是棉花采收季里最忙碌的人之一。自2019年以来,李国照的棉田一直靠采棉机采收。

  过去,采收这片棉田至少要花费12名采棉工一个半月的时间。他需要从全国各地寻找采棉工,包括四川、河南等省份。

  如今,机采棉使采收变得更快、更省钱、更方便。

  【同期】李国照 棉花种植户

  现在机械化基本上达到100%了,一般就两台机器,如果天气好、白天晚上都收的话,大概就是一天半到两天就收完了。现在用机器,一亩地成本最低可以省下来六七百块钱。

  【出镜】新华社记者 祖赞娜

  棉花被机器采收后,会被自动打包成这些可重达两吨的棉包。

  【同期】李国照 棉花种植户

  从2022年开始,90%都更新成这种打包机,(棉花打包)出来又防雨、又防火,而且它的运输也方便。

  【解说】

  在李国照的棉田里,除了棉花采收外,棉花耕种的机械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使管理棉田变得更为容易。

  【同期】李国照 棉花种植户

  现在都是机械化,春天播种也是机械化。飞机(无人机)打药,以前全是开小拖拉机进到地里面(打药)。

  以前我们前种200亩地感觉累得很,现在种1000亩地也感觉不累,也就是开车到地头来看一看,该打药的时候叫农业合作社的飞机(无人机)过来给我们打药,飞机一飞,两三个小时就已经打掉(农药)了。

  【解说】

  在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不仅体现在田间地头,也体现在耕作管理上。

  当地一家农机服务公司与农机制造商和当地合作社合作,为农民提供从播种到收获所需的各种机械。

  今年,它为该地区约1.1万户农户提供服务,农户只需向其支付服务费。

  【同期】刘帅卫 库尔勒普航农机服务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

  今年是40台机子,在我们整个普惠地区(完成)20多万亩地的棉花采收任务。

  我们这边是棉花主产区,(农户)为了那几千亩地一两千亩地再从外地调一个机子也不划算。从厂家到我们到农户,我们起一个牵线的作用,把最先进的机器给农户提供到田间地头。

  在(库尔勒)整个(地区)来说,不管是小麦、玉米,还是棉花这个环节,基本上达到100%的机械化了。

  像咱们这个(有些机器)上面有二维码,后台有监管,你车辆在哪作业,作业的时候出现什么问题,后台都能监测到。一旦出现问题,维修作业团队立马就过去,把故障解除以后,提高它的作业效率。

  【同期】买合木提·依明 新疆库尔勒市普惠乡农民

  今年我种了600亩棉花,现在正是采收的时候。工人用手采,大概600亩地一个月左右采完,现在采棉机两天就可以采完了。我把棉花卖掉了,也增加了我自己的收入。

  【同期】艾合买提江·艾木杜拉 新疆库尔勒市普惠乡农民

  我有20亩地棉花,我的棉花现在用采棉机采,现在采棉机过来采,我们方便得很。现在打药也快得很,比以前方便好多。

  【解说】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专业机械操作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同期】凯散江·阿布都热依木 新疆库尔勒市普惠乡农民

  因为我在农村种地,然后搞一些农机作业,所以我就在农机驾校报考拖拉机和采棉机驾驶证。

  操作农机也方便了自己,收入也有一些增加。后期我也会通过农机驾校考取无人机的驾驶证,还有一些铲车、挖掘机(驾驶证),增加一些自己的技能,增加收入。

  【解说】

  棉花采收机械化使农民能够更有效率地管理更大面积的农田。此外,它也促使农民学习更先进的技能。这样的技术转变为产业链上的农民 工人和消费者等所有人带来收益。(完)

pagebreak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二维码

作品标题:“洋记者”新疆产业观察系列组稿

 

“洋记者”探访新疆戈壁荒滩上的葡萄“绿洲”

 

“洋记者”看新疆棉田里的“科技范”

 

“洋记者”看新疆椒农的红火生活

责任编辑: 韩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