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
|
作品標題 |
“東北黑土保護調查”系列報道 |
參評項目 |
輿論監督報道 (新媒體) |
|
|
體裁 |
新聞專題 ? |
|||
|
語種 |
中文 |
|||
|
作者 |
集體 |
編輯 |
集體 |
|
|
原創單位 |
新華社 |
發布平臺 |
新華社客戶端 |
|
|
作品鏈接 |
(附后) |
發布日期 |
2021-04-01 21:19 |
|
|
字數/時長 |
5283 字 、 0:16 |
|||
|
采編過程 |
一、記者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忠實履職,兩赴中國黑土核心區,行程上千公里,冒險暗訪揭開黑土盜賣產業“黑幕”。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注東北黑土地保護工作。記者暗訪黑土盜挖者、售賣者、綠化公司人員、知情村民等人員,調查網絡黑土賣家,梳理黑土盜賣完整產業鏈條,掌握大量一手素材及黑土盜賣線索;與當地惡勢力斗智斗勇,突破重重困難,采訪自然資源、農業農村、公安、財政等部門,完整還原黑土盜賣產業關鍵環節及巨大需求催生的利益集團。 二、發揚職業精神,以極具沖擊力的航拍、隱蔽拍攝和特寫等畫面全方位展現黑土販賣者的囂張氣焰以及黑土地破壞慘狀。記者提前謀劃,選取最具沖擊力畫面,輔以字幕、音樂,設置懸疑感,通過大量航拍、全景、特寫等畫面,挖掘豐富細節,展示震撼現場。 三、深入踐行“四力”,科學分析、準確研判,推動相關部門嚴懲不法分子和失職官員,推動黑土地保護相關立法工作,長效保護“中國糧倉”。為增強報道深度和權威性,記者采訪了基層干群、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科院權威專家等人員,解析黑土盜賣產業屢禁不止的深層次原因,挖掘出黑土地保護法律法規薄弱是最大癥結。 |
|||
|
社會效果 |
一、報道取得刷屏之效,全網瀏覽量1.2億人次,獲得2021年新華社優秀新聞獎。中國教育電視臺等400余家媒體采用;新華社客戶端總瀏覽量超600萬次;微博熱搜,話題閱讀量過億;B站熱搜,播放量超89萬;抖音熱搜,熱度超500萬;新華社、新華網、新華視點、瞭望、澎湃新聞等多個微信公眾號轉發,多篇瀏覽量10萬+;央視、光明網等配發評論。 二、中央地方高度重視,國務院副總理到黑龍江召開現場會。2021年6月,全國黑土地保護現場會在黑龍江召開。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強調,嚴厲打擊偷采盜挖黑土行為,確保黑土地保護扎實有效推進。2021年5月-6月,全國人大調研組赴東北就黑土地保護立法工作開展調研。2021年4月,黑龍江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高度重視,兩次成立調查組,約10名黨政人員受處分;省長、副省長赴基層調研。 三、“黑土地保護立法”“禁止盜挖、濫挖和非法出售黑土”等建議被中央、地方采納,有力推動國家黑土地保護法出臺。2022年3月,《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實施,設立我國首個黑土地保護日(周)。2022年4月,黑土地保護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二次審議。 |
|||
|
初評評語 |
這是一組充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黑土地保護指示精神,以媒體職責使命捍衛中國糧食安全的輿論監督好作品。記者深度調查、暗訪,揭開地方承包土地“采礦式”瘋狂盜采、售賣黑土產業鏈,展現黑土盜賣者猖狂嘴臉和黑土地破壞慘狀,引發中央和地方高度關注,推動了相關部門為黑土地保護立法,履行了記者的職責使命。 |
|||
|
集體人員名單 |
||||
|
作者(主創人員) |
李建平、楊思琪、王松、馬知遙、孫彪、時建國、孫志平、張平鋒、李杰、王健、呂馨慧、李俞輝 |
|||
|
編輯 |
孫志平、張平鋒、李杰、王健、孫彪、時建國、呂馨慧、李俞輝 |
|||
?
